您当前的位置:资讯 > >正文
孝的起源和内涵_孝的起源

时间:2023-06-04 06:02:09   来源:互联网

1、“孝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,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,其原义为“奉先思孝”。

2、儒家道统认为“孝”是百行之首,《论语》载:“孝梯也者,其为仁之本舆!”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,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。

3、几千年来,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,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。


(资料图片)

4、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,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。

5、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。

6、 从秦汉开始,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,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。

7、第一条,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;第二条,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,安居乐业,从事生产。

8、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,减少对立,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,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、文化建设,防止内战,抵御外患,救灾防灾。

9、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,则天下太平。

10、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。

11、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,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。

12、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,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, “国”与“家”的关系协调的好,则天下治,反之则乱。

13、保证实现国家、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“忠”;巩固基层社会秩序,增加乡党邻里和睦,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“孝”。

14、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,因而,忠孝二者相较,孝比忠更基本。

15、 《十三经》中的《孝经》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。

16、后来北宋的张载作《西铭》,在《孝经》的基础上,融忠孝为一体,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,把伦理学、政治学、心性论、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。

17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,增强民族凝聚力,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,起了积极作用,功不可没。

18、 “五四”以来,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,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,把孝说成罪恶之源,是不对的,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。

19、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,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。

20、 古代农业社会,政府重道德伦理,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,所以有“父母在不远游”的古训;孝道贯穿始终,父母在世时要孝顺,亡故后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,为子女做榜样固有“父在观其志,父没观其行,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”的训条。

21、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,任劳任怨,真心切切,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“晨昏定省”。

22、设身处地,将心比心,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,所以有“天下无不是父母”。
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

标签:

精心推荐